第四节 深空图像校准基础¶
1 校准帧 (Calibration Frames)¶
对于非常暗弱的天体信号,校准帧是非常必要的,有助于我们从拍摄的原始图像中校准并去除相机、光学系统等的缺陷,从而仅保留天体信号、提升图像质量、增强图像间的一致性。校准帧通常包含偏置场(bias frame)、暗场(dark frame)、平场(flat frame)以及暗平场(dark-flat frame),每一类校准帧都在校准天体图像中起到重要作用。
1.1 偏置场/偏置帧 (Bias)¶
相机使用尽可能短的曝光时间得到的图片,就是偏置场(Bias frame),通常时间是在 \(\mu s\) 级别。
单反或微单相机的最短曝光时间
对于单反或者微单相机而言,最短的曝光时间通常被设计为1/4000 s或者1/8000 s,这与机械快门/电子快门的设计相关。
由于时间足够短,因此偏置场中没有记录来自天体的光子、没有记录暗电流,仅包含了 CMOS出厂时设置的偏移(offset)值、用户拍摄时设定的偏移值 以及 读出噪声(readout noise) 。可以简单理解为,天体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都被加了一个偏移量,我们利用偏置场减去这个偏移量,就能够还原这部分对于天体图像的失真。因为偏置场与天体信号完全没有关系,所以在校准这部分信号的时候是利用减去(subtraction)的方法。
在拍摄偏置场时,最好使用与亮场相同的设定(尤其是偏移的设定)以及温度,盖上镜头盖(或者相机盖)拍摄。但是单张时间显然不会也不可能与亮场相同。所以,只要拍摄时设定与温度相同,就可以使用该偏置场进行校准——换句话说,偏置场可以建库,从而能够重复使用。
一般而言,越是新一代的CMOS(或者其他传感器),读出噪声会被控制得越低。CCD的读出噪声约为20e-,而最新一代的CMOS能够达到2-3e-甚至更低。因此,在CCD主导天文探测的时代,偏置场非常关键;CMOS主导的时代重要性略显下降,很多传感器甚至不需要拍摄偏置场也能获得干净的图像,例如IMX455(ZWO 6200 / QHY 600系列的传感器)。
在单张原始天体图像中,使用肉眼很难发现其中偏置场的形状(pattern);然而,当多张偏置场叠加起来时,就能够得到比较接近实际偏置场的图像,拉伸后用肉眼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形状。
在偏置场拍摄过程中,由于拍摄速度非常快、产生的数据量大、传感器发热量大,需要考虑相机存储的io速度以及在拍摄过程中的制冷功率。通常而言拍摄偏置场时传感器温度会快速上升,制冷功率也会上升,如果制冷功率无法控制温度恒定,最好使用间隔拍摄。
1.2 暗场/暗帧 (Dark)¶
暗场,顾名思义,是在没有外界光(不论是来自天体的光还是其他杂光)的情况下,使用与亮场相同的温度、相同的曝光时间、相同的设定(例如Gain和offset等),所得到的校准帧。
暗场记录的主要是暗电流(或者称为热噪声、dark current、thermal noise、hot pixel等)、以及辉光(amplifier glow)(当然,偏置场也被记录到了)。
1.2.1 暗电流¶
其强度是一个只与 温度 有关的函数,显然温度越高,暗电流越强,宏观上看就是图像的噪声越多。因此在拍摄天体图像以及暗场时要控制温度,保证精确校准,这也就是冷冻相机存在的意义之一。
1.2.2 辉光¶
放大器辉光(amplifier glow / sensor glow / amp glow)是当CCD或CMOS内部的放大器里存在一定电压差时,电压驱动高速运动的电子产生的近红外光也被记录,例如放大器中MOSFET元件里的电子的电致发光(electroluminescence),从而在图像中表现出在靠近放大器的区域发光的现象。
CMOS和CCD的辉光
对于CCD而言,放大器通常是在芯片边缘,因此辉光通常是从侧边发出;而对于CMOS,每个像素都有放大器以及其他电气元件,因此辉光既有可能出现在图像边缘,也有可能分布在图像的中间或者其他位置。在早期,成本比CCD低的CMOS一直没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辉光太显著,甚至会把天体信号完全掩盖,严重影响天体观测。
辉光强度是与温度无关的,而与单张曝光时间有关,因为当单张曝光时间足够长时(比如几分钟至几十分钟),相机电气组件发出的微弱的近红外光才会被不断积累。因此对于辉光显著的探测器,在校准暗场时需要保证暗场与亮场的温度和曝光时间都一致(温度是为了保证暗电流校准,单张时间是为了保证辉光校准)。
有些单反或微单相机在天文改机后会产生辉光,因为辉光的波段是在IR-cut范围之外,又在BCF范围内。目前比较经典的有辉光相机包括294、174、178、071、183等较早的芯片。目前较新的相机绝大部分采取了辉光抑制技术,可以显著减少辉光的影响,例如533、571(ASI2600)、455(ASI6200/QHY600),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相机做到了0辉光。不同厂商的辉光抑制效果有差异,对于相同的芯片,有些辉光处理得很好,几乎完全消除了辉光,而有些辉光抑制没有做好。
传感器类型与辉光
前照式和背照式的CMOS辉光差别不大,堆栈式增加了处理电路,如果堆栈式CMOS辉光抑制工艺做得不好,很可能辉光会急剧增加。
1.2.3 暗场校准¶
由于在获取天体图像时,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曝光时间,在这样持续长时间曝光条件下,暗电流和辉光的效应会非常显著,因此使用暗场校准非常关键。
关于机内校准
如果使用单反或者微单相机,相机通常会默认开启机内校准,这对于准确校准暗电流不利。目前已经能够破解暗电流的常用相机是尼康D5100,这台相机搭载了经典的1600万像素CMOS IMX071(与ASI071MC同款),只需要使用破解固件就能够解锁相机拍摄到的最原始的数据,性价比很高,所以称为天文神机。很显然,破解后失去机内自动校准,得到的图像质量会肉眼可见地下降,但是这也为精确拍摄并校准暗场创造了空间。
校准要点:
- 对于暗电流的校准:最重要的是控制相机温度与亮场相同。如果相机温度与亮场不一致,并且相机无辉光,可以使用暗场优化(dark optimization)补偿。
- 对于辉光的校准:(有显著辉光相机)
- 控制相机单张曝光时间与亮场相同。
- 不能使用暗场优化。暗场优化是通过给暗场乘以一个系数因子得到,如果开启暗场优化,辉光也会乘以一个系数,就会与亮场的辉光不同,校准就会失败。
暗场也可以建库,根据不同的曝光时间、不同的温度、不同的设定进行分类,从而可以重复使用。但是,暗场最好每隔3-4个月重新拍摄一次,因为传感器的暗电流pattern会随着时间变化,时间久了之后很可能会校准不精确。
1.3 平场 (Flat)¶
参考资料¶
- https://telescope.live/blog/learning-about-amp-glow
- https://astrobasics.de/en/basics/bias-flats-darks-darkflats/
- https://www.macobservatory.com/blog/2021/4/20/what-are-astrophotography-calibration-frames-and-why-should-i-use-them
- https://astroisk.nl/the-importance-of-calibration-frames-in-astrophotography/
- https://practicalastrophotography.com/a-brief-guide-to-calibration-frames/